“父亲从来没有对我们说教过,也没有要求过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昨天当记者联系上开国将军颜伏的大女儿颜凯欢时,她对记者说得第一句话。“父亲母亲都是以身作则,通过他们自身的优良品质感染了我们。”颜将军的子女在耳濡目染下,形成了刻苦耐劳、朴实节约、热心待人的家风。今天,晨报的“清明忆家风”系列报道给大家讲述中国开国将军颜伏的家风故事。
放弃殷实家庭投奔革命
虽然自己的父亲是开国少将,但颜凯欢坦言从来没有听到父亲在家里说过自己的功绩。“我们也是后来,在父亲走了之后才听别人说的。”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周围同学里,只有家庭条件穷苦的人家才会参加革命,“我曾经觉得父母肯定也是因为穷才去参加革命,所以羞于跟同学提起父母。”
事实上,颜伏将军1911年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家境殷实,祖籍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原名颜宗羲。幼读私塾,因不满家庭束缚,离家出走到成都求学,1930年考入成都民立大学。颜伏在校期间,参加学潮,被军警抓获,后由学校保释。1931年,颜伏到北平金沙8888js官方读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历任北平市反帝大同盟青年部部长、北平市反帝大同盟区委书记、河北省委组织部干部组长、中共北方局组织科股长。在此期间,他三次被抓,均未暴露身份而获释。
1940年,颜伏主动要求下部队,到三支队司令部任作战参谋。在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敌人冲散,颜伏挺身而出,将失散人员和电台集中起来,带领100多人成功突围。不久他患伤寒,被送回盐城新四军军部,被任命为通信科科长。1951年4月,颜伏率领炮兵第7师入朝参战,参加了粉碎敌“秋季攻势”、反细菌战、上甘岭战役、夏季战役。其中,上甘岭战役被军史学家称为“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残酷、最紧张的一次防御战役”。1995年8月16日颜伏在济南逝世,终年84岁。如今葬于南京雨花功德园。
将子女的粮食分给司机的孩子吃
说起自己的父亲,颜凯欢感触最深的就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尊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对国家有非凡贡献的军人家庭,国家给颜伏一家配备了警卫员、司机、炊事员、保姆等等,但颜伏从不以下属看待他们,都将他们看成是战友、是家人,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关怀备至。
一位比他年长许多的保姆去世后,颜伏按照母亲的规格给她送终;司机、炊事员的儿子女儿要结婚了,颜伏按照自己儿子女儿的聘礼陪嫁规格给他们准备婚配礼节……而让颜凯欢印象最深的就是颜伏将军曾经的一名司机刘宝贵。刘宝贵有3个儿子。在计划经济时代,每家每户的粮食都是按照人口、军级分配的。但是刘宝贵的3个儿子经常吃不饱。“在那个年代,家里有孩子吃不饱那是很大的事情。我爸爸听说后,就从我们的粮食里分出一部分给他们吃,让他们吃饱。”此后,每年颜伏都要询问刘宝贵家的情况,只要听说吃不饱或者过得不好,都会救济他们。
家风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
“父亲是军人,一年365天有一大半的日子都在前线、在部队。他特别敬业,工作也十分认真。”颜凯欢告诉记者,她有五个兄弟姐妹,父亲从不对大家说教,只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影响着大家。
让颜凯欢印象最深刻的是她15岁当兵那年,“当时是1969年3月,我才15岁就当兵,军营里的都是二十几岁三十来岁的老兵,再加上我是第一次离开家,心里难免有点慌张。”1969年底,颜凯欢进入军营后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父亲本来就是对子女不多言的人,印象中他很少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是那一天,颜伏对大女儿说了一句话:“好好学习,不要怕吃苦,争当五好战士。”就是这质朴无华的一句话,让颜凯欢牢牢记了一辈子。
在颜凯欢现在的生活中,不仅遵循了父亲工作敬业的优良传统,也形成了“不攀比、节省”的生活习惯。“父母计划着花每一分钱,这也无形中教育了我们做子女的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虽然都只是些小事,但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存在于颜伏将军留给子女的家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