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燕衔春,狸奴卧荫。值126周年校庆之际,来自祖国各地近200名北大中文系系友返校,与师友共话求学旧忆,新叙同窗之谊。一去经年,中文系张开宽厚的臂弯,迎接久暌的远客。一条条经流南北的支脉,今时今日,重溯于源。各届中文人带来了各色的旧梦和各地的新闻,那些带回来的经历与故事,在紫藤茶座的氤氲水汽中,沉淀下来,凝成百年中文新的注脚。
明湖一顷坐为伴,故苑平生归有期
来时,经邱德拔志愿站,可听守候的志愿者侃侃而言中文近来新变、燕园日前物华。
憩刻,于紫藤茶座,可以茶会客。在与老友的笑谈中,那些模糊的故旧一点点剥去尘埃,重新变得鲜活;适别,由系楼前接待站,可领一件满载中文风韵的文创,存一段美好纪念。
尽管自有来路,各有去途,但这一天我们共享一片一塔湖图的过往。
归雁栖巢传故训
暮春清和,校友们在紫藤花阴下抚今追昔。在他们的回忆中,北大中文系是有温度有思想的课堂,是滋养性情、培育品格的园地,是内心火光的萌发之所,也是美好的桃花源。求学园中,方是初萌新枝;归来相叙,已成梁栋之材。于他们而言,中文人的品格是为学勤恳执着、为人真诚守责。正是一代代中文人薪火相传的守护,才构筑了彼此共同的家园。他们步伐已远,却依然挂念着园中后学。他们殷殷嘱托,将文心文脉传递给振翅待飞的“新燕”。
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退休教师、54级系友 陈松岑
我是54级校友,当时的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可以说是大师云集。教我文学史的有浦江清、游国恩、林庚、王瑶、吴组缃等老师;教语言学的则有高名凯、袁家骅、朱德熙、林焘等老师,都是非常著名的学者。还会请外校的老师,像艾思奇、吕叔湘等学者来给我们上课,有很好的教学条件。
回忆我们上学时,中文系课程设置就已丰富多元,学习的环节有讨论、答疑、面试等等。只是年轻时没有更多利用向大师们求教的机会,如今想起仍稍感遗憾。我是1992年退休的,从进入北大到现在,已度过了70年的时光,北大中文系真是我人生旅途中,留驻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了。
——北大中文系退休教师、54级系友 陈松岑
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退休教师、54级系友 段宝林
我读书时上课的教室在文史楼,当时我们的老师都是全国有名的学者。那时我读书勤勉,在本科三年级时就写了五万字的学年论文,搜集了很多资料,对艺术的特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教科书的看法。这篇论文也受到了当时系主任杨晦先生的肯定。
毕业后我留校,转做民间文学研究,即使后来民间文学研究式微,我依然坚持初衷,不随波逐流。有段时间,甚至全国几乎只有我一个人坚持教民间文学,但我自得其乐。我因为从小吃过苦,所以对生活就感到很满足、很高兴,你们也要乐观地对待生活。
——北大中文系退休教师、54级系友 段宝林
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81级系友 张黎
我在北大读的是非典型中文系专业——汉语专业,上学时一直在怀疑这个枯燥、难学的学科的价值。但在从事专业工作之后,却逐渐改变了认知。不仅仅是所学知识绝非无用,更重要的是真正领会了学术精神,尽管说不清这种精神是什么,但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转化为融入血液的理想主义情怀,且顽固地坚守,愈老而弥坚。我相信这是北大以及中文系教育最大和最珍贵的收获。希望这种精神永在,传承不息。
——北大中文系81级系友 张黎
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89级系友 潘燕
我在燕园读书四年,但真正从内心慨叹北大校园风景好,是在毕业多年以后。有次和同学聊起,大家也深有同感。为什么会这样?我仔细想了下,可能是那时年轻的我们的内心,比这座校园更加明亮吧,怀抱着一团火,周围再美都是暗淡的。所以,青春是有光芒的,北大校园之美,不只这一塔湖图。
——北大中文系89级系友 潘燕
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15级系友 陈敏
从中文系毕业已快有十年,回忆过去仍然万分亲切。就读于中文系的几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她深切地塑造了我对自我、人生和世界的认知,滋养了我的精神,也陪伴着我一路前行。祝中文系文脉长青,紫藤葳蕤,祝众位师友文业昌盛,才思兴茂。
——北大中文系15级系友 陈敏
每年这个时候回北大转转,总能收获惊喜。这回,五四绿茵场上的“青年”二字,吸引我赶紧拿出手机,按下拍照,正巧一个小伙子奔跑着入画。蓝天,绿草,青年,赛道,想起文学课上老师口中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我想,这画面很符合校友系友的心声——回到北大,就是回到一个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
回家的人越来越多,来不及惆怅,我们这对系友两口子,赶紧到中文系门口“打卡”。一瞬间,好像回到读书的日子,生怕上课迟到一样。希望在这座精神家园里,我们能和他一起,继续成长。
——一对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中年系友
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19级系友 何晗
我于2019-2023年在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在此期间,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直在鼓舞着我、启发着我、感染着我。他们包容着我一点一滴的成长,永远充满耐心与善意。
今年的校庆,是我校友生涯的第一个返校日。紫藤茶座、纪念礼物以及组织活动的师弟师妹们的暖心举动,都与眼下由暮春过渡至立夏,这温暖中带着灼热的物候相契,令人心生蓬勃与欢悦。其实,由于工作单位仍在北京,毕业之后,我返校的频率还是很可观的。在邱德拔健身,在百年讲堂观演,在图书馆阅读,这些早已成为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两周一次的师门读书会,我仍然在雷打不动地参加。于我而言,这里就像是永远向我张开双臂的桃花源。走进它,意味着心灵在疲惫生活中的休憩、沉淀、思考与感受。
愿自己不错过未名湖畔的每一岁草木枯荣。
——北大中文系19级系友 何晗
雏燕振飞发清音
春雏养渐成,虽羽翼尚未丰满,新燕们已振翅欲飞,愿衔过旧燕携来的枝叶,再为檐下旧巢添上新绿。他们洒扫庭除,迎接远道的故人。在熟悉的屋檐下,在悠悠的讲述中,年轻的心静听着,乘着晚春和暖的风学习飞翔。
中文系22级本科生、系楼接待站志愿者 时悦驰
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参加了系友接待的志愿工作,那次遇到许多不同年级的系友,听他们互相聊天、分享回忆,记下了许多动人故事。今年能再次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实在是非常幸运的事。
清晨小组成员到位之后,我们首先共同布置了接待场地,负责茶座的同学还亲手插了好几瓶鲜花放置各处。到来的系友们会在签到处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入学年级,变换的数字之间,跨度甚至达到六七十年,将时间的痕迹具象地留在这里。
我们惊喜地遇到了1954年入学、后来留校任教的陈松岑教授,她坐在我们旁边的小板凳上,说想看看能不能遇到自己认识的人。等待过程中她和我们聊起天,提起许多同学和学生,我们都会惊叹“这是我们老师的老师”,而谈到自己当年的校园生活,讲到开心处甚至会拄着拐杖站起身来,模仿教授们的语气和动作。告别的时候她说,我回去啦,马上该到我锻炼身体的时间了,每天我都要走六七千步!挥手的时候看到对面有系友正带着自己全家一起在茶座门口拍照,看着就让人觉得这样的春日真是非常美好。
——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系楼接待站志愿者 时悦驰
中文系22级本科生、系楼接待站志愿者 上官米斯
在昨天的活动中,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在系楼门口接待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友。
有的特地回来寻找当年的恩师,有的带来自己写的书送给院系,有的曾在校园里相识、相恋,现在已成为夫妻,带着孩子一同回味自己的青春岁月。各个年龄段的系友都重返母校,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学子,到已经步入社会多年的老系友,他们或许已经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在昨天,他们都回到了这个曾经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起点。
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到了中文系大家庭的温暖。每一位系友都是我们中文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财富。这些故事和经历也让我更加珍惜在中文系的日子,更加坚定了我对中文系的爱。
——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系楼接待站志愿者 上官米斯
在金沙8888js官方126周年的庆典之际,我有幸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志愿者,参与迎接返校的系友们。当一位位曾走过这条校道的系友回到母校,分享他们各自精彩的人生旅程时,我深受感动。这一天,我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知识的传承,心中不禁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他们的话语中,我领悟到了更多的人生智慧,也感受到了作为中文人的责任与担当。愿我们都能承载并传递这无尽的智慧与情感,让北大精神世代相传,如同那经年不息的春风,绵延不绝。
——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邱德拔接待站志愿者 马文婷
结语
千秋一脉,四海文心。代代中文人精神相继,薪火相传,他们聚是一团常德不离的赤子之火,散在祖国东西则又是铁肩担道的漫天星辉。他们的光撑起了百年中文灼灼的风华,也映照着后学晚生笃行的方向。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人生难得是欢聚,聚散离别多。唯愿来年燕归时,珍重共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