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进委员:用医养结合理念解决老龄化

2015-03-16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三次会议3月5日9时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候称,2025年中国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约14%,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在2040年这一比例约21%,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他呼吁要推进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来应对老年化问题。

经济观察网:中国人奉行“居家养老”,怎么理解您所说的“医养结合”呢?

朱晓进:我国大约有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虽然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是当下居家养老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小型化和空巢化特点突出,家庭养老能力相当薄弱。我国老年人口慢病化、失能化特征让居家养老变得不堪重负,而且大部分家庭缺乏医疗护理知识,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养老质量堪忧。老龄化总是与老年病相伴而行,居家养老服务最迫切需要就是医疗护理,所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非常契合老年人的需要。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优势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既能满足老年慢性病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及护理阶段在养老机构的构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大医院住院难的现状。因此,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势在必行。

经济观察网:但将家庭式、就近的、松散的、自立式养老转变为由老年人集体居住的互助式养老,我觉得普通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不住家里,住在一个养老社区。

朱晓进:这是一次重大的养老理念、医疗理和消费理念的重大转变,但这是趋势。从养老机构来讲,推进医养结合也相当积极,当前民营企业主办养老机构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甚至投资百亿元建设规模宏大的养老社区,这些大型养老机构内部都自建了二级医疗机构,集医疗、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吸引了大量大医院、大专家以及高新技术进驻,提高养老院老年慢病防治能力和保健水平。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事业,从长远来看,也是一个产业需要。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将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因此,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观察网:那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毕竟养老不同于其它纯商业性行业。

朱晓进:中国式养老,政府要管,但不能全包。政府要履行保基本的底线职责,一是通过养老保险保全民基本,有关部门要研究确定全民基本养老的经费标准、支付结构、比例和方式、动态调整等基本原则。二是明确有关范围内容,创建相关机制。基本范围可界定在确保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农村“五保户”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其内容包含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基本护理、临终基本关怀。在基本机制上,可通过政府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医养结合互通,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使其产生良好效果。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医疗单位创办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经审查批准后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护理院的用地指导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制定相应配套实施细则。培育高端养老护理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养老护理机构。

经济观察网:现在保险公司都在做养老社区,能否从保险制度领域给予建议?

朱晓进: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分梯次的老年护理保障经费支付体系,培育公众商业保险意识,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挥商业保险精算管理和风险管控优势,引入商业保险参与老年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基金管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允许商业保险资金投向老年护理院等不动产项目和护理产业领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护理服务,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商业护理保障需求。

校友简介

朱晓进,男,汉族,1956年12月生,江苏靖江人。1978年—1982年就读于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本科,1982年—1984年就读于金沙8888js官方中文系硕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市委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