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一:紧抓“里子工程” 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及修复力度
城市排水管网被称为“城市血管”,其改造和建设是国家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
“近年来,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网问题依然是污水处理中的短板,第二轮中央环保督查多次反馈管网问题,命中率近乎100%。”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表示。
管网的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网覆盖不足、雨污分流不彻底、存量管网病害多等方面。“管网的不完善,衍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安全及社会民生问题。”赖明勇指出,部分地区排水系统不完善、建设标准偏低导致内涝频发、“城市看海”。其次,由于雨污分流滞后、管网混接、错接、漏损等问题导致污水厂进水浓度低、运行效率低下。
同时,黑臭水体返黑返臭常有发生,管网引发的道路塌陷等安全问题频发。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的施工手段,排水管道经常性的“开膛破肚”、占道施工,影响环境、交通,居民多有怨言。
为此,赖明勇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尽快提高排水管网改造修复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以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改造和修复力度为抓手,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开展排水管网病害检测,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修复。
二是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的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降低对环境及交通的影响。有效解决城市道路“开膛破肚”问题,减少施工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减轻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低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三是探索“建管一体”的排水管网治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针对目前排水领域“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建立权责一体、规建管养一体的管理模式。
四是积极引入民营资本,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治理及运维能力。积极整合民营企业的技术、体制等优势和国有企业的资金、资源等优势,推动排水领域国资民企的合作共赢。
提案二:重视老年教育 使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也能有效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认为,目前关于老年教育还存在政府部门重视不够,支持力度较小;社会对老年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存偏差,对老年教育缺乏明确的约束性规定,全国各地对于老年教育工作归口部门没有完全统一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赖明勇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提案。他建议,以“老有所学”观念为导向,深化认识,精准定位,将老年教育有效融入社区教育中,努力形成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共识。同时,完善顶层设计,把老年教育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出台专门的实施方案,理顺管理体制。
“将社区老年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考核内容。促进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老年旅游、文化休闲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拉动内需。”赖明勇认为,发展老年教育还得加强社区老年教育阵地建设,充分整合民政、文化、组织等部门的相关场所资源,合理配备相应教学设备,开办相应老年教育辅导点,推出养教、医养教、养乐等一批新型办学模式。
其次,鼓励高校职院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办老年社区教育点,并同时探索老年人继续就业模式,放开老年教育民办非组织登记,给予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适当开发研学旅行、文化消费等高端消费,提高老年教育品质和经济效益。
最后,还应规范化发展建设社区老年教育,大力推广数字化老年教育,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微课程,充分发挥老年志愿服务。“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可充分吸纳优秀老年学员,搭建老年大学(学校)与社区服务对接平台,力争每个老年大学培育1—2支老年志愿者队伍。”赖明勇说。
提案三:加强矿山地下水污染治理与修复 助推绿色矿山建设
近年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效果显著。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当前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总体仍滞后,特别是对地下水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建议,建立健全矿山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制订、修订地下水污染防治调查评估、污染预防、风险管控、修复技术指南,加强污染清查、动态监测的数据库建设,建立矿山地下水污染信息档案,构建矿山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等行为。加强矿山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整治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落实尾矿库等防渗措施,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保护。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的科学研究,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形成矿山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渗、阻断、截获协同修复技术体系及可复制推广的矿山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