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如果家家都有二、三个月的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国家在整体防范重大风险时,将能够从容应对,把宝贵的国家储备,用到最急需的领域,能够有效避免国家保障能力的挤兑和民众的恐慌。”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汪利民对家庭物资储备尤为关注。他认为,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国家储备基础和实力不断增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调研中,汪利民发现,我国物资储备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立法滞后,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物资储备法律;协同不足,缺乏相对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与完善的协调运行机制;结构不合理,在储备主体上,尚未形成政府储备、企业储备、社会机构储备协同发展的格局。
“以安徽省为例,目前建立的地方储备(不含粮油储备)有食糖、救灾物资、种子、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煤炭(商业储备)、天然气(商业储备)、食盐、医药、重点医疗物资、水利工程应急抢险物资、化肥、肉类(冻猪肉)、国防交通物资等13类。”汪利民向记者介绍,目前煤炭、天然气等战略物资采取委托企业储备方式,物权归承储企业所有,成品油、重要金属、重要矿产等战略物资仍然依托国家储备,战略物资储备基础比较薄弱。
对此,汪利民认为,应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确定中央和地方战略储备物资储备种类、结构、规模及标准,合理划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之间职责分工,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推进政府储备、企业储备、社会机构储备协同发展格局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家庭物资储备。
汪利民建议,循序渐进常态化地开展防范风险宣传教育。使风险意识深入人心,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避免应急时的恐慌;加强家庭物资储备的指导。分类发布家庭储备物资清单,科学指导家庭储什么、怎么储、储多少,避免家庭储备的盲目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