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时代如何充分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
记者:请您谈谈如何充分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李六三:我认为,一方面要明确挖掘对象,特别是深入系统挖掘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等线性遗产的重要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石窟寺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构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体系。如引入艺术、历史、哲学、工程结构、材料学、应用物理、地理地质、生物生化、应用化学等多学科人才,凝聚科研院所、高校、文博机构等多方合力,系统开展价值挖掘工作。
同时,要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为依托,全面加强文物多重价值的挖掘利用,将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贯穿于基础理论研究、资源调查认定、保护方案和规划编制、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等文物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
记者: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如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
李六三:我认为,首先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今年全国两会,我的提案就是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地。目的是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原创理论、保护材料研发、装备工具发明和技术工艺创新能力,解决文物保护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以文化遗产研究院来讲,近年来,我们开展了院藏文物、古籍善本及文物保护科研档案等文献资源数字化利用,推动文献研究成果活起来。同时,稳步推进北京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基金会相关工作,致力于支持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研究、灾害评估与修复、保护规划与方案编制、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等。同时,创新业务布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在多地与当地政府或机构联合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合作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记者: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潜力凸显,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李六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体两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近年来,国家针对合理有效盘活各类文物资源出台一系列举措,为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也联合地方政府或有关机构共同遴选文化遗产点,探索开展文物多重价值挖掘、研究、阐释、保护、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链条体系,逐步形成示范效应。
此外,在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过程中,我们联合历史文化、旅游、工程建设等相关机构,做好与国土空间、城市发展、旅游等规划间的衔接,在此基础上编制能操作、可落地、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助推实效的规划文本,共同推动文物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有效衔接,以保助用,以用促保,激发文物时代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