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民建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支部会员、金沙8888js官方1996级博士校友刘显忠就如何发挥好文化外交作用撰文,以下为全文。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既是对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这体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上,截至2023年7月,中国已经同世界上11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在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在中俄关系方面,中俄双方秉持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理念,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原则。双方秉持两国元首达成的“四个相互坚定支持”共识,即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的努力,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发展振兴,坚定支持对方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对美关系上,中国也秉持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同时,在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都包含包容互鉴的理念。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的演讲中也强调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营造了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围,架设了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在广泛探讨、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丰富全球文明交流内容、完善全球文明交往形式。
在人文交流领域,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通过各种民间交流合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条件。现在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表现,有助于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要在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学术研究和交流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学术基础。
首先是加强与国外的相关学术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学术创新。学术研究不仅要传承知识,还要对已有的知识充实和发展。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了解对方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状况,知彼知己,便于交流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在平等的学术交流中找到共同的学术话题,发现共同的学术兴奋点,形成真正的学术对话。通过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交流促进双方学术的创新性发展。还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和研究,及时传播推广最新研究成果,消除民众的疑虑和误解。
其次,交流的内容要具体务实、有问题导向,针对一些亟待澄清的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交流提升认识,从学术上把问题搞清楚,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消除误解提供学术智慧,为促进民心相通夯实学术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对外交往中发挥友好使者的作用。
此外,利用好历史记忆进行文化外交。在人文交流中要用好历史资源,从历史中寻找一些容易让人产生共情的主题进行交流,更容易拉近双方的距离、产生共鸣,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在人文交流中我们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人文交流要在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这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的需要。只有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外理念,更好地传播中国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中国理念国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