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5-12-08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出席诺贝尔报告会,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向现场的1千多名观众展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希望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从而造福人类。

等待演讲: 观众寒风中排队热情高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北欧医学研究重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就是该校下设的一个机构。12月7日的诺贝尔演讲就在这里举行。今年的演讲地址在医学院新落成的医学礼堂。该礼堂外形似一艘巨大的帆船,外立面是金光闪闪的玻璃幕墙。礼堂内能容纳1千多观众,是整个学院最大的礼堂。礼堂座位分为媒体区和观众区。考虑到因为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热潮,此次诺贝尔演讲的组织者11月初就开始媒体注册和登记,而10多天后注册网址就显示媒体席位已满员。由于大村智获奖,从日本和欧洲各地赶来的日本媒体有10多家,记者有30多人。而屠呦呦的获奖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华文媒体的热情。从中国内地、欧洲各地赶来的中国媒体也有10多家。由于本网记者注册较早,获得了第一排的座位号。

屠呦呦的诺奖之旅吸引了在瑞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来到礼堂门前,已经有数百名华人在排队等待入场了。演讲定在下午1点举行。他们都提前了3个小时,在冬日的寒风中等候。对屠呦呦的热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他们中有医学院的留学生,也有教职员工等。还有特意从500公里外的城市赶来的华人在等候。他们有的手里拿着中瑞两国国旗,边等候边兴高采烈地聊着天。还有华人在会场外面挂出了祝贺屠呦呦获奖的横幅。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工作的华人研究员张世瑾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天很早就来排队了。看着旗杆上悬挂着的中国国旗,心情很高兴也很激动。她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还是一名女性,所以真的特别自豪,向她表示祝贺。对中医未来的发展,她认为可以通过屠呦呦获奖得到启发,对中医有用的部分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旅瑞华人张巧珍对本网记者表示,屠呦呦获奖既是中医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光荣。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我对中医的未来非常看好。希望以后有更多传统的中医走向世界,有更多的中医学界的人来领取诺贝尔奖,为中国人再创辉煌。一位来自斯德哥尔摩以北的乌普萨拉大学的华人博士早上起的非常早,乘坐八点钟的班车从乌普萨拉赶过来听演讲。他说,祝贺屠呦呦教授获奖,也希望她能够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一些寄语。这个奖项颁发给的是“两弹一星”时期、确切的说是40年前的研究成果。希望中国未来能有更多的改革开放之后的科研项目获得世界认可。

除了华人以外,队伍中还有一些屠呦呦的西方“粉丝”。一位来自芬兰的卡塔拉米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读生物医药学研究生说“能够来参加这么一个重要讲座,心情非常激动。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很高兴自己也能够加入进来。在今天的三位获奖者,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来自中国的获奖者屠呦呦教授。但我同时也很期待其他两位获奖者的精彩演讲。我觉得我们西方的医药学很少引进或者参考中国的传统医学,屠呦呦获奖能够更好地将中医概念引向世界,给世界医药学界带来新的研究角度。如果我有机会见到屠呦呦教授,我首先要感谢她长期的努力和研究。同时我想告诉她青蒿素的研究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然后也希望多跟她谈谈专业的问题,比如疟疾问题以及未来的医药发展等。对于中医,相信这次诺贝尔奖会让中医在芬兰更加受到关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马丁是第三次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座了,他说,“我今天来主要是对来自中国的屠呦呦教授特别感兴趣。她的研究最早来源于一些偶然性,她在看一些中医药古书的时候得到启发。这个很有趣。而且她的工作不是一个国际合作的产物,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我有机会看到她的话,我会说她很酷!”

11点半记者和听众开始进入礼堂。很快,能容纳1200人的礼堂座位几乎被占满。放眼望去,观众席里华人的面孔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在贵宾席上坐着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海肯斯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医学院校领导和教授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都在期盼着一睹屠呦呦的风采。

演讲现场:屠呦呦最关注的还是青蒿素

下午1点,诺贝尔演讲开始。屠呦呦等三位获奖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从侧门进入会场。全场观众随即起立鼓掌。她一袭蓝色礼服显得端庄典雅。在丈夫李廷钊和女儿的陪伴下,缓步走到会场正中的座位坐下。从气色看她稍显疲惫,李廷钊对本网记者透露,长途跋涉对他们确实比较辛苦,每晚都要靠吃安眠药入睡。

这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院长安德斯·海姆斯腾走上讲台,代表学院向3位获奖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3位科学家的发现对人类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会议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主持。他对3位获奖者分别进行了介绍,介绍屠呦呦时他说道:“疟疾对全球超过2亿人口造成影响。通过数百次试验,屠呦呦发现了特定的含有青蒿素的植物,并找到了有效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从而对治疗疟疾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位上台演讲的是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6日新闻发布会上他是用日语发言,再由翻译用英文介绍。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今天他把电脑直接带到讲台上,照着讲稿用英文发表演讲。第二位上台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屠呦呦最后发言。她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的发现 中医给世界的礼物》。考虑到她身体的原因,组织方特意为她降低了讲台,让她坐在椅子上演讲。除了讲台上的麦克风外,安德森教授还在她的右侧举着另一个麦克风。屠呦呦的左侧坐着她的女婿毛磊,随着她的中文演讲一幅幅播放着PPT,上面有演讲内容的英文翻译。

屠呦呦首先向评委会表示感谢,她说,“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她随后通过一幅幅照片、资料和文字,介绍了40多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回顾40年的历史,她强调,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在困境面前要坚持不懈;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这都是发现青蒿素的基础和条件。

最后,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演讲结束后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观众们对这位老人的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钦佩不已。随后,组织者请另两位获奖者一起登上讲台,和屠呦呦一起合影留念。

MAIN201512080400000343585389478

屠呦呦微笑着走向演讲台

MAIN201512080400000345891466383

在演讲中提到本草纲目

MAIN201512080400000336600388545

三位获奖者合影

MAIN201512080400000341722366223

演讲大厅早早坐满了人 

MAIN201512080400000342144472123

  早早等待在场外的华人

Baidu
sogou